調研一千多名老人,他們期望的助餐,原來是這樣的
發展養老助餐服務是支持居家社區養老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。為了解北京市養老助餐服務發展現狀及居民需求,以持續推進養老助餐服務行動、解決老年人用餐難題,北京市統計局面向全市60歲及以上的1152名老年居民開展調研。調研結果如下:
-01-
調研顯示,55.1%的被訪者表示有養老助餐需求[1]。其中“偶爾需要”及“有時需要”的被訪者合計約占四成(39.3%),“經常需要”及“非常需要”合計占比不到兩成(15.8%)。
被訪者的用餐需求多集中在午餐及工作日。有養老助餐服務需求的被訪者中,80.9%有午餐需求,56.2%有早餐需求,48.8%有晚餐需求[2];從三餐組合情況看,25.7%有一日三餐需求。同時,工作日有用餐需求的被訪者占63.9%,周末占37.8%,另有35.3%表示需求時間不固定。
-02-
被訪者選擇養老助餐服務的主要原因有:
一是較高的便利性:45.7%的被訪者認為養老助餐點距離近較方便,44.9%表示在家做飯麻煩。
二是較高的性價比:40.2%認為養老助餐點餐食便宜實惠,35.4%表示有政府補貼。
-03-
調研顯示,當問及“主要關心養老助餐服務的哪些方面”時,被訪者表示關注養老助餐服務的食品衛生(74.6%)、就餐距離(59.5%)、菜品定價(48.4%)、菜品口味(47.2%)、營養搭配(41.1%)等方面。
有養老助餐服務需求的被訪者中,97.6%表示希望就餐距離(步行)在15分鐘以內。就餐方式方面,53.9%的被訪者期望送餐上門,23.4%期望固定點自取回家就餐,21.5%期望堂食用餐[3]。
-04-
據悉,為加快發展養老助餐服務,重點解決高齡失能、行動不便等居家老年人就餐不便問題,2023年12月,北京市民政局會同北京市財政局等5部門印發《北京市加快養老助餐服務發展的工作方案》。《方案》提出要構建多元化養老助餐服務方式,具體有以下五種:
1.服務平臺集成供餐方式。推動街道(鄉鎮)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發揮助餐主渠道作用,整合養老助餐供給資源和需求信息,為居家老年人提供訂餐、制餐、用餐、送餐等服務。支持引導社會化餐飲平臺企業參與養老助餐服務,開辟養老助餐服務專區,提升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。
2.傳統網點輻射供餐方式。強化養老機構、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養老助餐服務功能,重點為周邊輻射區域有需求的高齡失能、行動不便等老年人提供就近堂食、訂餐、送餐等服務。調整優化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功能定位,將養老助餐作為服務必選項。
3.社會餐飲企業分散供餐方式。鼓勵和動員更多的社會餐飲企業,通過開辟養老助餐服務專區等方式提供養老助餐服務,為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、豐富多樣的助餐服務。有意愿從事養老助餐、符合相應資質條件的社會餐飲企業均可向所在街道(鄉鎮)申請成為養老助餐點,按一定餐食品類、服務規范和套餐方式,為老年人提供堂食、訂餐、送餐等多元化服務。
4.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連鎖供餐方式。推行“集中配送+社區助餐”服務模式,以街道(鄉鎮)為單位,依托不具備制餐條件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,建立“一對一”老年餐集中配送機制與服務網絡,實現每個街道(鄉鎮)至少對應1個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。在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堂食服務的同時,采取分餐方式為有需求的高齡失能、行動不便等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。
5.老年餐桌補充供餐方式。主要依托農村老年餐桌及企事業單位內部食堂等,就近為有需求的周邊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堂食、送餐服務,為發展養老助餐點提供補充支持。(本文綜合自北京市統計局、北京市民政局官網)